栓马桩雕刻艺术
一、栓马桩雕刻艺术
拴马桩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一个小小的标志,传统的拴马桩一般高为2-3米,宽厚相当约20-30厘米不等。通常立于大门两侧,殷实的农户人家会在拴马桩上雕刻精美的图像,取其中的吉祥寓意镇宅辟邪,被称为庄户人的华表。
说起拴马桩的雕刻,大有讲究。有精美雕刻图样的拴马桩被称为望柱,取门庭兴旺之意。拴马桩顶端,石雕底座往往是圆形的,与方形柱身相呼应,取天圆地方之意。传统式样的雕刻包括狮子寓意事事如意、人形寓意高人一等、猴子寓意马上封侯,寓意明确。

二、栓马桩雕刻艺术特点
1、多样统一之美:多样和统一,是形式美法则的高级形式。“多样”体现了各个事物的个性的千差万别,“统一”体现了各个事物的共性或整体联系。在拴马桩石雕艺术中体现比较明显的便是多样与统一的形式美。
2、自然和谐之美:拴马桩石雕可以说是民间原生态的艺术作品,其形象生动具体,且无一雷同。表现内容丰富,表现手法粗犷大气中又不失简练,充分表现出了自然与和谐之美。
3、比例结构之美:战国时期的作家宋玉曾经说,“增之一分则太长,减之一分则太短”,指的则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比例关系。比例是指一件事物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与局部之间的数量关系。具有恰当的比例关系会给人一种和谐的美感。
4、对称均衡之美:对称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现象,自然界中的植物、动物都具有对称的特点。在拴马桩中,这一点也有很充分的体现。
5、对比之美:“对比”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,其一是指在拴马桩中所体现的虚实相间的造型风格,其二则是指在拴马桩的雕刻过程中线条运用的简化与繁复的对比。
6、节奏之美:节奏是指一定单位的量(声音的、形体的、动作的)在运动过程中等距离时空的重复出现。

三、栓马桩雕刻艺术意义
1、石雕拴马桩,是我国北方独有的民间石刻艺术品,在我国渭北高原上的澄城县分布尤为密集,其数量和品种可称得上在全国。拴马桩石雕所具有的研究价值与艺术欣赏价值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,其雕刻技法融圆雕、浮雕与线刻为一体,从现存的拴马桩实物看,其动物造型以狮子为主,而人物造像则有人骑狮子、仙女献桃、道教八仙等,涉及民间故事、神话传说和传统剧目等内容。
2、在块块普普通通的青石上,民间艺术家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审美发挥得淋漓尽致,从而使拴马桩石刻既成为民间石雕艺术的典型代表,又成为乡土文化 中亮丽的风景线。据了解,民俗石雕不光走俏于商业机构和公园景区,还被许多热爱传统的文化人所青睐。
3、拴马桩的收藏热潮带动了抱鼓石、柱础石、石槽等民俗石雕的收藏,民俗石雕的价格也在数年之间急速飙升,它们的价格根据大小、品相和所处地域、持有者的不同会略有不同,但总的来说,近十余年间涨幅巨大。作为中国北方地区独特的民间石刻艺术品,以其较高的民俗文化价值,受到许多藏家青睐。
四、栓马桩雕刻结构
拴马桩材料多用灰青石、黑青石,细砂石较少,高度两米多至三米不等。一般分为桩首、桩颈、桩体(桩身)、桩基(桩根)四部分。
1、桩首:为精彩部分,主要采用圆雕,有狮、人物、猴,或人与狮及人与其他动物混合造型。
2、桩颈:亦称台座,是承托桩首部分,也是拴马桩浮雕与线雕的精华部分。
3、桩体(或称“桩身”):为四方长柱体,多为毛坯或席纹、横纹雕凿、无纹饰,常见文字有“泰山石敢当”等。
4、桩基(也称“桩根”):埋入地下部分,是方形石桩原坯料,粗于桩体。

五、栓马桩雕刻手艺
1、桩头:是石雕的主要部位,桩头圆雕,有表现人物,人与兽和多人物组合形象,也有表现神话故事人物如寿星、刘海、仙翁等。
(1)动物形象:则有狮、猴、鹰、象、牛、马等。
(2)人骑狮:相对较为精彩,多在石狮子前肢或人臂腕间镂凿穿系缰绳的孔眼,石狮子突出其扭转身躯的动态,骑者则表现为俯身前冲,或驼背卷伏的动态,颇为生动。
(3)人物:五官及衣饰刻划细致,所持物件如烟斗、如意、琵琶、月琴都很逼真。
(4)拴马桩石雕:在整体上能综合运用圆雕、浮雕、线刻手法,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。
2、桩颈(台座):承托桩头,一般为上圆下方,其上浮雕莲瓣、鹿、马、鸟、 兔、 云、水 、博古等图案。
3、桩身:少数刻串枝纹、卷水、云水纹。
4、桩根:则被埋入地下。